能不能扛事当领导,真不在你平时多能干,就看遇事那一刻的第一反应。
太多聪明人,就栽在“第一反应”上。
就比如说客户在电话里发火,说“你们的服务还不如小公司”,你挂了电话就摔笔,对着空气骂“懂不懂行啊”,半小时后才想起该回个短信解释。
这些反应很正常,正常到像饿了要吃饭、困了要睡觉。因为这些反应,背后是人类进化了几十万年的生存本能。
当原始人遇到老虎,大脑会立刻启动“战斗 - 逃跑”模式,血液涌向四肢,理智脑被暂时关停。但现在我们面对的不是老虎,是报表、会议和邮件,这种本能反应就不合适了。
从生理学角度讲,普通人从接收到坏消息到做出反应的平均时间是0.8 秒,而这个时间里,负责逻辑分析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来得及启动。如此,做出的反应就很好理解了。
有个好消息是:人在突发状况下的第一反应,其实是长期思维训练的肌肉记忆。
就像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时,身边人都劝他赶紧向朝廷请兵,他却先派人去查宁王的粮草路线。这种“不被眼前危机裹挟”的反应,后来被写进《阳明传习录》,成为“事上磨炼”的经典案例。
现在想来,那些能当领导的人,早就把“先解决问题再谈情绪”的思维,练成了条件反射。
《毛选》里讲“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,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”,这恰恰说透了领导思维的核心。见过不少基层干部,遇到群众投诉第一反应是“别闹大了”。
我前段时间去调研,有个镇长讲:“群众闹得越凶,越说明我们工作有漏子”。他每次接到投诉,都带着文书去现场蹲点,记下来龙去脉再开会研究。三年下来,他们镇的信访量降了七成,这就是把“直面问题”变成第一反应的效果。
经济学里的“沉没成本”概念,也能解释为啥有人成不了领导。就像有人做项目失败了,第一反应是“我都投入这么多了,不能停”,结果越陷越深。
而真正的领导者,会像范蠡那样,发现会稽山之战不可为,立刻劝勾践求和,后来才有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翻盘。这种“该止损时不含糊”的反应,本质上是懂得“当下的决策只对未来负责”。
真正的领导苗子,遇事时的第一反应里藏着三样东西:首先是担当,不先想着躲。
就像林则徐虎门销烟后,面对英军入侵,朝堂上一片议和之声,他却在奏折里写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。这种反应不是鲁莽,是清楚自己的位置该扛什么责任。
其次是冷静,不被情绪带着跑。
前面也讲,人在应激状态下,大脑前额叶皮层会暂时“罢工”,而长期训练能让这部分保持活跃。就像老中医搭脉,再急的病也得先稳住呼吸才能号准脉。
最后是盘算,知道先抓什么后抓什么。
《孙子兵法》说“先胜而后求战”,讲的就是高手遇事,第一反应不是冲上去打,而是先算清楚胜算在哪里。
认识个老科长,当年单位仓库着了火,别人都在喊“快救火”,他第一时间让会计把账本抱到安全地方,又让保安守住大门别让闲杂人等进来,自己才拎着灭火器冲进去。后来查起火原因,正是因为他保住了账本,才查清是线路老化,不然真说不清楚。
你看,同样是救火,有人只看到火,有人却看到了火背后的麻烦。有人可能会说,我天生就容易慌,改不了咋办?
其实反应这东西,练着练着就顺了。
决定情绪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对事件的认知。
你可以试试每次遇到突发情况,先深呼吸三秒,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事最坏能到哪一步?我手里有啥能用上的资源?谁能帮上忙?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,你的第一反应就不会太离谱。天道酬勤,更酬那些遇事不乱的清醒人。